南管樂曲
全文引自"南管相思引之曲目研究"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與保存組碩士論文
南管音樂之樂曲種類包括指套、譜、及曲,另外尚有一種已不見存於活傳統中的大小都會套曲。「指套」,乃是連篇的套曲,曲辭內容多出自南戲的故事,演奏時並不將曲辭唱出,由於將整套指套樂曲演奏完畢的時間,幾乎都超過三十分鐘,所以館閣的郎君祭多以「指尾」十音會奏的方式,所謂「指尾」,指的便是連篇套曲之最後一或二節,作為郎君祭之開場,稱作「起指」。「譜」為純器樂曲,通常作為「煞尾」,也就是郎君祭結束時演奏。「曲」,是歌唱類音樂,即南管春秋二祭中的主要部份,亦是南管人聚會時的主要節目。傳統上先演唱與指套相同滾門、相同管門的「曲」,接著唱相同滾門的其他曲目,等到此滾門的「曲」都唱完,需唱一首「過枝曲」連串原滾門及下一滾門,再接唱下一滾門的「曲」。只是現今的演奏、唱者,能通曉不同滾門眾多散曲曲目的人,是少之又少,故多以不同滾門之曲目混唱的情況在進行,南管人稱「泡唱」。
尚有些南管界使用的專門術語,如南管人稱音階為「管門」、節拍為「撩拍」…等,各有其所代表之意義。南管共使用四個管門,分別為「四孔管、五孔管、五六四管、倍士管」,亦有學者將「孔」稱為「空」字的,但本文依循呂錘寬教授的說法, 一律稱為「四孔管、五孔管、五六四管、倍士管」,而非「四空管、五空管、五六四管、倍士管」,其主要原因是南管音樂以洞簫來定音高,而音高是由洞簫所按的音孔決定的,故本文均以「孔」代替「空」字。在文中提及管門的部份,均於其後以括號表示調名,如五孔管(G調),目的在於樂曲中有討論到轉調或裝飾音問題時,使讀者便於對照與理解。
根據南管曲演唱中「拍」的打擊方式, 可分為兩種拍法,一類為「散拍」,位於散曲前的「慢頭」或緊接於散曲後的「慢尾」,屬散漫式拍法;另一種為「規律拍」, 有四種節拍型式,以樂節長短分別為七撩拍、三撩拍、一撩拍、疊拍,口語上簡略說法為七撩、三撩、一撩或一二、疊。在此所指的「拍」,是工尺譜上每小節的第一拍,以「O」符號標示,須於此處以節奏樂器「拍」擊打一下,而「撩」為接於第一拍之後的弱拍,以「、」符號標示。中國古典戲曲音樂中稱為「板、眼」,就正與「拍、撩」同義。
留言列表